世界觀點:閩臺對渡端午重現 海上潑水萬人狂歡
6月22日,第十七屆閩臺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在福建石獅舉辦,兩
6月22日,第十七屆閩臺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在福建石獅舉辦,兩岸民眾海上潑水“鬧”端午。 呂明 攝
【資料圖】
中新網福建石獅6月22日電 (記者 孫虹)正值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22日晌午時分,福建省石獅市蚶江古渡頭人聲鼎沸。第十七屆閩臺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開幕,萬名兩岸民眾齊聚于此,參與或觀看中國獨一無二的端午民俗——閩臺對渡、海上潑水。
烈日當空,平靜的海面上數十艘漁船競渡穿梭,船上的人們手持一盆盆海水向周邊船只的人潑去,瞬時無數水花在空中劃出弧線,以此驅邪消災、祈求吉祥平安,祝愿海上航行安全。精彩的“海上潑水”狂歡也點燃了岸上觀看民眾的熱情。
6月22日,兩岸民眾海上潑水“鬧”端午。圖為妙趣橫生的海上捉鴨。 呂明 攝
距離海上潑水不遠的海域上,兩岸龍舟邀請賽、王爺船巡海、“海上捉鴨”等民俗活動輪番上演;岸邊,燈謎聯猜、攻炮城、美食品鑒等活動豐富多彩,展現兩岸共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是兩岸同胞共慶端午、閩臺文化對渡交流的傳統盛會,也是石獅獨有、世界唯一的海上潑水民俗盛宴。”石獅市委書記蔡永生介紹,經歷三年疫情后,此次民俗盛會再次恢復線下舉辦,得益于兩岸民眾的共同努力,是兩岸攜手弘揚中華文化的具體行動。
蚶江是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出海口;明清時期,百里相望的石獅蚶江與臺灣鹿港開通對渡航線,兩岸同胞從此船來人往、互通有無,商貿、文化交流盛極一時,海上潑水的閩臺對渡文化習俗也應運而生、日漸繁盛,成為兩岸民眾深厚情誼和同源文化的見證。
由于種種原因,蚶江和鹿港的對渡曾停擺了兩三百年。直到2007年,兩岸才攜手重啟閩臺對渡文化節和海上潑水等習俗。
“一晃17年,臺灣參訪人數年年都在增加。”此次閩臺對渡文化節臺灣參訪團執行長蔡崇熙告訴中新網記者,即便在疫情防控期間,閩臺對渡文化節也通過VR技術和線上體驗的方式維系著兩岸民眾共同的端午習俗。
今年75歲的蔡崇熙祖籍石獅,回想起17年前第一次到訪石獅,他感慨萬千。“家鄉的變化令人驚嘆。尤其是這三年不見,石獅朝氣蓬勃、日新月異,目之所及的景色和環境變化巨大,讓我驚艷不已。”
在這項閩臺共有的端午傳統民俗牽引下,兩岸跨海民間文化藝術和學子間的文化交流,17年來源源不斷。今年,臺北私立華岡藝校的30名學生帶來了融合臺灣民俗文化的精彩舞蹈。
對于首次參與閩臺對渡活動的臺灣學生張峻瑋來說,今年的端午意義非常。“今天是我18歲的生日,在這個兩岸共同參與的舞臺上,我們透過舞蹈與民俗,加深了和大陸年輕人的交流,收獲很多。”
“王爺船”巡海儀式。 孫虹 攝
“山高水長,阻不斷兩岸對渡深情。”泉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秘書長陳輝宗表示,“我們相信,在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和兩岸同胞的共同參與下,本屆對渡文化節必將成為兩岸人民延續深厚情誼的新起點。”
“希望有更多的臺企臺胞走進泉州、尋根泉州、感悟泉州,親身體驗傳承千年的世遺魅力、感受愛拼敢贏的奮斗精神、探尋創意無限的國潮時尚、品味古城老街的人間煙火。”陳輝宗如是說。
據悉,已連續舉辦十七屆的閩臺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影響力不斷提升,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被評為“中國最具地方特色民俗節慶”,不僅傳承了中原文化的古老元素,而且融進了海洋文化特色,在海峽兩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