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間門診”相繼開設,合理配置資源是關鍵|環球今頭條
近期,上海部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區屬醫療機構相繼開出夜間門診。有居
(相關資料圖)
近期,上海部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區屬醫療機構相繼開出夜間門診。有居民馬上通知家庭群、樓主群,“晚上可以去社區醫院看病,不排隊!”也有居民笑言,這是“夜色療人”。據報道,自本周一(6月5日)起,在前期試點基礎上,閔行全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面推開“夜間門診”。
其實,“夜間門診”不是個新鮮的話題。去年,西安一家醫院為上班族開設夜間門診的消息就曾登上網絡熱搜;安徽也曾以政府發文的形式,鼓勵醫療機構增加非白天工作時間段的號源;此外,北京、上海、福建等地也都推進夜間門診建設。除了“夜間門診”,很多醫院還增設了“晨光門診”“黃昏門診”“無假日醫院”等,不同名稱之下的共同之處都是相關部門和醫療機構通過調整醫療資源,來延長就診時間,優化號源供給結構,滿足患者的多元需求。
確實,不少年輕人工作時間與醫院上下班時間重疊,工作日不方便就醫,只能延緩就診需求,拖到休息日。而“夜間門診”的開設,恰好為這一矛盾提供了一個解決方案,為職場人的就醫需求從時間維度上增加了可達性。
而與以往見諸報端的“夜間門診”有些不同的是,此次閔行區的“夜門診”是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面推開。從綜合醫院下沉到社區醫院,讓夜間門診服務在地理空間上滲透到公眾身邊,更方便地解決社區居民尤其是“打工人”們晚間家門口的就醫問題,體現人文關懷。
“夜間門診”帶來的便利顯而易見,但對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產生的壓力也是不言而喻的。雖然“夜間門診”讓患者晚上也能看門診,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急診的壓力,但由此產生的人力、物力成本對院方來說都是挑戰。
比如,夜間看診對“打工人”們是人性化的舉措,但對醫務人員來說就是在延長他們的“打工時間”。如果要保證夜間和白天同樣的效率,不單意味著醫生護士出診工作,檢驗科室、設備、藥房、窗口、后勤服務等崗位都需要及時跟進。除了人力資源方面的考量,也是對醫院管理服務水平和運營成本的考驗。
這就要求醫療機構在對患者提供精細化服務的同時,也不能忽略醫務人員的利益需求。比如需要合理科學安排人員,保障休息時間和待遇公平,兼顧好他們的感受和權利。可見,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合理分配醫務醫療資源,是需要醫療機構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持續探索、不斷動態優化的課題,這也關系到醫療機構將會為社會提供何種程度的醫療服務和公共服務。
“夜間門診”是緩解醫療資源稀缺的一種思路,其實也是公共服務向普通人需求靠近的一個過程。公眾服務迎合公眾的取向,是趨勢也是必然。而這一定要經過創新舉措、上下求索、反復辯證,才能不斷前進、逐漸完善。(吳亞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