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中國丨專訪德國榮根財團總裁彼得·榮根:市場競爭是經濟活力的關鍵,應以開放促進競爭與創新 焦點報道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何柳穎廣州報道2023年4月-5月,廣交會在廣州盛大舉行。五十多年前,德國人彼得·榮根搭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何柳穎 廣州報道
2023年4月-5月,廣交會在廣州盛大舉行。五十多年前,德國人彼得·榮根搭乘綠皮火車,一路從香港抵達廣州參加廣交會。光陰流逝,本屆廣交會已是第133屆,而彼得·榮根也從青蔥歲月行至耄耋之年。
(資料圖片)
不久前,彼得·榮根再次抵達中國,參加在廣州舉行的“讀懂中國·灣區對話”專題論壇,在論壇期間他接受了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專訪。
彼得·榮根是德國著名投資家、榮根財團總裁,是歐美眾多初創企業的聯合創始人或投資者。2000年,德國《經濟周刊》將其評為塑造“新經濟”未來的100位重要人物之一。
如今國內國際形勢復雜,初創企業面臨諸多壓力。在采訪中,彼得·榮根指出,最重要的事情是“開始”,“先開始,然后你就會發現問題所在。當然,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但‘開始’是關鍵所在。人們以為‘金發姑娘經濟’(維持適度增長和低通脹的經濟)會是永遠的,但并非如此。有時,也許困難時期是創業的最佳時機。”
(德國榮根財團總裁彼得·榮根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 攝影/梁遠浩)
市場競爭是經濟活力的關鍵《21世紀》:五十多年前,你就曾到訪廣州,后來你也多次抵達中國參加國際會議、探訪中國企業。基于你的觀察和體驗,中國這些年發生了哪些變化與發展?
彼得·榮根:坦率地說,這是一個奇跡。我在中國看到的是活力與繁榮,我對中國所取得的成就表示贊揚。
市場化改革是此前的政策關鍵,這無疑是中國處于如此積極局面的原因,尤其是珠三角地區。粵港澳大灣區一直保持向世界開放,比如廣交會就是一個例子,這是一個非常悠久的傳統(活動)。
如今在海外有許多的華人企業家,看到他們,我們就知道,一旦市場經濟“進入”中國,中國的發展會是巨大的。市場基本上是以競爭為基礎的,允許人們在理念、產品的競爭中提出自己的想法,這是(產生)經濟活力的關鍵。
《21世紀》:數據顯示,2023年1-3月,中國實際使用外資4084.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9%。你如何評價中國市場的吸引力?
彼得·榮根:中國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擁有14億人口。同時也是制造大國,全球絕大部分手機都是中國制造。中國還是出口大國、貿易大國,如今中國已經是世界市場的一大參與者。同時,在世界市場中參與銷售、購買、使用,也是中國人民福祉的關鍵(之一)。
我認為,中國明白全球化帶來的機會,加入世貿組織帶來的機會,而中國也充分利用了這些機會。
《21世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其中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你對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長有何期待?
彼得·榮根:我認為相較于今年的增長目標,更重要的是長期發展。比如你要進行一項投資,你關注的是8年、10年或者更長時間的發展前景,我想更重要的是(實現)持續增長。
中德兩國有很多相似之處《21世紀》:中德兩國自1972年10月11日建交以來,雙邊關系發展總體順利。在經貿方面,兩國合作關系保持穩健。在你看來,中德的雙邊經貿合作有何優勢?
彼得·榮根:兩國有很多相似之處,首先,兩國的工業占GDP比重都很高,遠高于大多數西方國家;其次,兩者都是出口導向型國家。有趣的是,很多在德國工業中占主要地位的公司,也在中國扮演著重要角色,兩國工業都很強大。而且,在中國與歐盟的進出口貿易中,德國也占有相當比重。
我們有很多相似之處,這就是為什么相較于其他國家,我們(中德)可能有更緊密的聯系。
《21世紀》:如今國際環境復雜,中德兩國合作是否存在挑戰?
彼得·榮根:(挑戰在于)對外貿易是否會受到限制,或者人們如今討論的“去全球化”,我認為這并不符合各國人民的最佳利益。
走向市場經濟并獲得成功,中國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如今仍有許多國家缺乏能力或勇氣走向開放,它們仍然非常貧窮。(應當)為企業開放市場,以開放促進競爭、促進創新。
“開始”是關鍵所在《21世紀》:在投資領域,能否分享一下你最近青睞哪些行業,尤其是在中國?
彼得·榮根:(投資)想法涉及移動(Mobility)、自動駕駛、人工智能等領域。不過在中國,人工智能領域的風險投資有所下滑,我們必須找出原因是什么,為什么會發生這種情況。了解這一趨勢的原因很重要,同時我認為,待(投資)條件合適,(投資)形勢會恢復。
《21世紀》:當前復雜形勢下,你對初創企業有什么建議?
彼得·榮根:先開始,然后你就會發現問題所在。當然,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但我認為“開始”是關鍵所在。人們以為“金發姑娘經濟”(維持適度增長和低通脹的經濟)會是永遠的,但并非如此。有時,也許困難時期是創業的最佳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