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別林的環球大舞臺
《卓別林:我的環球之旅》 [英]查理·卓別林 著 [美]麗薩·斯坦·哈文 編 姜麗 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7-10說起這查理·卓別林,想
《卓別林:我的環球之旅》 [英]查理·卓別林 著 [美]麗薩·斯坦·哈文 編 姜麗 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7-10
說起這查理·卓別林,想必各位看官并不陌生,戴黑禮帽,背帶工裝褲,小胡子,還有滑稽幽默的肢體動作,成為早期電影一道別致的風景。《城市之光》《尋子遇仙記》《摩登時代》,所塑造的身份各異的都市小人物,那份含淚的笑,肢體化喜劇透著不因地位卑微的我本善良與生存掙扎,不知打動了多少電影觀眾,正因其對人物內心和人性深處的挖掘,使其喜劇大師的位置無人能撼動。此公不僅做電影了得,還是社會活動家,因其若顯若隱的左翼言行,曾被列入美國中情局的調查名單。
1931年2月到1932年6月,卓別林進行了一次環球之旅,并非緣于“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的閑情逸致,而是因為他拍攝的電影面臨巨大風險,報刊上還刊登了他大量的私人丑聞,個人情感上遇到了很大麻煩。選擇外出環游世界,一來為電影做推廣營銷,開拓境外市場,二來也是借此散散心,避避風頭。這些緣起在《卓別林:我的環球之旅》一書中都有揭示,可以讀出他“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的那份復雜心境。
這本書可貴之處在于所有文字是卓別林的親力親為,連載在當時的雜志上,并非像某些名人之作那般是請人捉刀的贗品。書中所記的見聞思考,悲歡起伏,可以作為他自傳的延伸,很多內容是坊間他的傳記所沒有的,可以說填補了他這一時段行蹤的空白。讀游記,也是在讀他這一時期的自傳,他心靈的焦灼、驚奇,五味雜陳,都通過文字與讀者傾心而談。
書中記錄了他一路走過的各國奇景,風俗人情,可貴的是,面對東方,沒有白人至上的心理優越與對異域風情的獵奇矯情,能平心以待,景與情相融,更真實可感。而對丘吉爾、甘地、愛因斯坦等名人的訪問交流,擴大了他的交往圈,各色人等的思維談吐,也豐富了他的創作素材,為以后諸多電影創作靈感的泉涌巧思埋了伏筆。在某種意義上印證了文藝創作讀百卷書,會千種人,行萬里路,三者有機結合這一重要規律。
細心的讀者在讀這本傳記時,會注意到書中所涉及的年代。那時的歐洲正處于兩次大戰的間歇,繁榮富足的歐美歌舞升平夢,被席卷世界的經濟危機打了個措手不及,昔日盛景雨打風吹去,恐懼、不安、饑餓、無序、貧困、躁動,彌漫各地。而法西斯思潮于歐洲大地漸成星火,蓄勢待發,處于新一輪世界動蕩的前夜,山雨欲來風滿樓。通過這次旅行,卓別林開始關注時事政治,時局的風云變化,不能不使他心有所感。雖然他在文中沒有大段談時政,但還是能從某些與政要的交談中,發現他的縷縷憂思。
作為書的附件,封面上端大大的黑色禮帽,下端正在放映的放映機,突出了作者的職業特性。詳盡的注釋,讓想進一步了解的讀者,得悉了更多隱情,而作為附錄的旅行路線、檔案報刊選集和筆記等參考文獻,為探尋查理·卓別林生平行蹤提供了可貴的史料依據,使得此書的分量與價值增加了不少。
如果說這本書還有所缺憾的話,作者游歷歐美亞,卻沒有駐足蘇聯與中國,前者是由于政治原因沒有成行,后者只能是遺憾嘆息,無論是時間有限,還是其他原因,都讓他的環球旅行不夠圓滿。如果他那時能到上海、廣州、北平、南京、西安等地邊走邊看,相信會極大豐富他的見聞與想法。
“世界上最受人歡迎的演員講述他的青春史和奮斗史,描述所經歷的故事,在今天的榮耀里重溫過去的時光。”這是卓別林在書中的內心獨白。每個讀到這本游記的人,會發現那個給幾代人帶來歡笑的“小丑”,不為人知的另一面。“其實我是一個演員!”這是周星馳在《喜劇之王》中的一句著名臺詞,也是卓別林在這本游記中要向世人說明的——不同的是,他的表演不局限在大銀幕,人生與周遭都是他馳騁的大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