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群體風行“喪文化”:娛樂調侃還是消極避世?
時尚的潮流總是讓人難以捉摸,很多時候,某些概念似乎在一夜之間就流行開來,又在一夜之間沉寂了下去,泥沙俱下之時,許多人不明就里,就沉
時尚的潮流總是讓人難以捉摸,很多時候,某些概念似乎在一夜之間就流行開來,又在一夜之間沉寂了下去,泥沙俱下之時,許多人不明就里,就沉溺其中,盲目地追逐起“時髦”。
這些日子,一度在青年群體中頗為風行的所謂“喪文化”,便可歸入此類。“喪文化”最流行的時候,從線上到線下,到處都能看到它的身影。社交平臺上出現了不少“喪小組”,網友聊天時隨手就會發上幾個“喪表情”,甚至連大街上的奶茶店,也“應景”地賣起了“喪茶”。一時間,“喪文化”大有席卷之勢。
消極悲觀的“喪”為什么會流行?許多年輕人為什么會被裹挾其中?它又會對年輕人產生怎樣的影響?
在“喪文化”剛剛開始流行的時候,不少追捧者,其實都是抱著一種娛樂調侃的心態。對年輕人而言,在生活中遭遇一些壓力與挫折,在所難免,遇挫之后的憤懣不滿,和看似時髦的“喪文化”遇到一起,自然會產生一種化學反應,讓其在短時間里流行開來。
現實社會,年輕人確實面對著各種各樣的壓力,從校園到職場,從物質到感情,競爭可謂無處不在。充滿競爭的環境下,遇到挫折、感到郁悶,是成長的正常態。誰的青春不迷茫?每一代人的青春都有成長的煩惱,都難免壓力和挫折,逃避不是辦法。以積極進取的態度面對問題,讓自己越挫越勇,才能真正有所成就。這是每個年輕人成長的必由之路。試想,大好時光在“喪”中虛度,豈不辜負了青春?
有些時候,年輕人會暫時性地陷入負面情緒,偶爾“喪”一下,發發牢騷排解情緒,可以理解。但是,如果這種“喪”成為一種生活態度,個體的“喪”演變成了一種“喪文化”,影響和左右年輕人,就需要警惕。“我喪我有理”“人生沒意義”的扭曲價值觀,只會讓年輕人消極避世,不思進取,一事無成。
或許有人會說:生活本來就不容易,難道就不能喪一喪嗎?其實,對那些深受挫折困擾的年輕人來說,“喪文化”或許能給他們帶來些許安慰,但本質上卻是一種讓人裹足不前,自我沉淪的“麻醉劑”。要想真正擺脫困境,唯有積極進取。直面壓力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比在“喪文化”中自我沉淪困難得多,但只有告別了“喪”,挑戰自我,執著努力,才會有精彩的人生。
再往大處講,當代青年正處在國家民族走向復興的大發展時期,時代提供了廣闊舞臺和大好機會,國家需要胸有大志奮發有為的強國一代,青年也能夠籍此大勢人生出彩,成就自我,當此關鍵時刻,于國于己,怎能喪,怎忍喪!
反思和批判“喪文化”,并不是要區分情緒的優劣,更不是要對年輕人的負面情緒大加撻伐,而是希望年輕人能擺脫“喪”的困擾,有勇氣面對生活的壓力,以更陽光、更積極、更向上的心態,盡自己應盡的國民責任,掙自己想要的個人生活。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年輕人在求學、就業、婚戀、住房等方面面臨的現實壓力,為他們提供更多的支持,切實維護他們的權利,改革制約年輕人發展的機制體制,是全社會應當去共同努力的。只有如此,才能讓年輕人增強對“喪”的抵抗力,讓他們的人生之路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