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師大契約文書博物館:在民間文書中感受活生生的傳統文化
浙師大契約文書博物館內景金華市檔案館藏湯溪縣魚鱗圖冊清乾隆年間訴訟文書《驚天雷》 本文配圖均為資料圖片2013年初,著名敦煌學家張涌泉
浙師大契約文書博物館內景
金華市檔案館藏湯溪縣魚鱗圖冊
清乾隆年間訴訟文書《驚天雷》 本文配圖均為資料圖片
2013年初,著名敦煌學家張涌泉應邀赴金華市檔案館參觀,一套名為湯溪縣魚鱗圖冊的檔案讓他既驚又喜。
這400余冊圖冊,編制于清代同治、光緒年間,湯溪縣境內一塊塊分屬不同業主的田土,都被墨筆勾勒出輪廓,如魚鱗一樣遍布其間,每塊土地都詳細登記了面積大小、四至疆界、業主姓名等信息。這就是宋代以后史書便有記載的古代地籍檔案——魚鱗圖冊。1958年,湯溪縣并入當時的金華縣,這批檔案也轉入金華,多年來少人問津。
張涌泉判斷,像這樣系統完整保存至今的魚鱗圖冊極為罕見。此次參觀之后,湯溪縣魚鱗圖冊的整理、研究隨即啟動。與此同時,張涌泉、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胡鐵球也帶領他們的團隊對散落民間的各類歷史文書檔案進行著系統搜集整理。日前在浙江師范大學成立的契約文書博物館,館內收藏的近十萬件契約文書,正是來自他們多年的搜求。一個個賬本,一張張訴狀,一件件土地契約,一本本魚鱗圖冊,無不訴說著百年前乃至數百年前中國人的真實生活。
魚鱗圖冊:記錄每一寸土地
幾年來,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講師李義敏多次到金華市湯溪鎮寺平村展開田野調查,這里就是湯溪縣魚鱗圖冊中記錄的“寺平莊”。
據魚鱗圖冊記載,寺平莊第一號田土位于金泉圳,業主為戴宗碧。在當地老人的指引下,李義敏順利找到了金泉圳的舊址,其他祠堂、寺廟、山川河流等也均與魚鱗圖冊的描述大致吻合。不僅如此,李義敏還搜集到了一部民國時編寫的《蘭源溪東戴氏宗譜》,將魚鱗圖冊所載的業主落到了實處。
通過研讀戴氏宗譜,李義敏意外地發現:魚鱗圖冊中登記的業主戴宗碧,生于明洪武年間,卒于明景泰年間,是寺平村戴氏的始祖。為何在清代晚期編制的魚鱗圖冊中,還有屬于他的田土?李義敏分析,這塊地屬于戴氏家族的祖業,幾百年間都是戴氏家族的共有財產,魚鱗圖冊將“金泉圳”的業主登記為戴宗碧,就是為了體現這塊土地的性質。
“在古代經濟史研究中,由于以往沒有發現以縣為單位的完整魚鱗圖冊,學者只能利用殘缺不全的魚鱗圖冊進行研究,所得出的某些結論令人難以信服。”李義敏介紹,除了湯溪縣魚鱗圖冊,同屬金華的蘭溪縣也存有700多冊魚鱗圖冊,此外,契約文書博物館還收藏了近百冊零散的魚鱗圖冊,這些魚鱗圖冊將為相關研究提供堅實可靠的資料。
“至少從宋代以后,歷代都造有大批魚鱗圖冊,往往一個州縣就有成千上萬冊,但絕大部分都已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之中。”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欒成顯曾對海內外魚鱗圖冊存藏情況進行過廣泛調查,“學者不僅可以借助魚鱗圖冊進行制度史研究,而且可以根據其記載的各種土地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揭示與之相關的社會經濟內涵,而這必須以大量的且保存完整的魚鱗圖冊為前提。多年以來,學界一直在期待這樣資料的發現。大量的且保存完整的浙江魚鱗圖冊的面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欒成顯認為,魚鱗圖冊對土地精細的丈量,對業主產權的確立,對土地權屬的變更記錄,產生于西方相關制度形成之前,這種土地管理制度與科舉制度、監察制度等一樣,是中國古代制度文明的重要體現。
現在,李義敏正利用“寺平莊”魚鱗圖冊進行專題研究,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分析探討其編制過程,希望能以此推進前人的相關研究。
寫本文獻:重新審視社會歷史
魚鱗圖冊只是張涌泉“寫本文獻學”版圖中的一角。
在這位以研究敦煌寫本而聞名海內外的學者看來,宋元以來的民間文書與敦煌寫本時間相承、內容互補,具有不可替代的學術價值,是一塊亟待開采的寶藏: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量與古村落、古民居相生相伴的民間文獻面臨湮散的危險。
2013年,張涌泉拿出個人科研經費在浙江南部購得各類契約文書1萬余件,其中明代契約文書就有70余件。此后,在浙師大的支持下,民間文書的收藏規模逐年提升。如今,在浙師大契約文書博物館近十萬件文書中,最早的一件文書書寫于元代延祐六年(1319),最晚的則遲至新中國成立初期,地域涉及浙江、福建、安徽、江西、云南等省,買賣、借貸、分家、立嗣等各種民間生活實態都有所體現。
打開一卷定名為《驚天雷》的訴訟文書,呈狀、供詞、縣衙的批文、衙役的稟文以及相關的契約、地形勘繪等相關文獻皆在其中。仔細梳理文書,不難還原這場發生于清代乾隆年間、前后長達五年的土地糾紛。
“在這些民間文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的行為,而不是抽象的制度。了解這些民間文書,不僅是歷史研究的需要,而且可以讓歷史與現實非常密切地結合起來。”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趙世瑜希望,學界能夠充分利用全國各地的民間文獻,重新審視中國的社會歷史。
“民間文書體現了民眾內心世界的種種渴求。如果我們充分利用這些原生性的民間文書,觀察民眾如何相互交涉、競爭以及怎么處理各種利益關系,就能感受到民眾的智慧。”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王家范認為,只有真正地了解民眾、體貼民眾,才能從民眾的角度思考問題。
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李圣華介紹,為了保護、利用這些民間文書,浙師大一方面正在對相關文獻進行殺蟲、裝裱、修復、數字化等工作,一方面已著手影印出版《浙江魚鱗圖冊匯編》《浙江契約文書匯編》等圖書,并將建設“浙江魚鱗圖冊數據庫”“浙江契約文書數據庫”等數字資源,使之可以為學術界所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