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倉式”減持!基金公司股東出手 轉讓全部股權!半年5家公募遭掛牌|全球觀察
又有基金公司股東擬“清倉式”轉讓所持基金公司股權。近日,北京產權交易所公告顯示,紅塔紅土基金第二大股
又有基金公司股東擬“清倉式”轉讓所持基金公司股權。
近日,北京產權交易所公告顯示,紅塔紅土基金第二大股東北京市華遠集團掛牌出售所持的紅塔紅土基金全部30.2419%股權,轉讓價格采取面議方式進行。
紅塔紅土基金成立于2012年,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的管理規模僅54.72億元,在公募基金行業排名第128位,屬于規模靠后的小型基金公司。
(相關資料圖)
紅塔紅土基金股權轉讓并非個案,近年來中小公募基金公司股權頻頻遭到轉讓。公募基金行業馬太效應加劇,不僅是股權變更,不少中小公募基金公司還存在管理規模不斷縮水、經營業績虧損、高管頻繁變動、知名基金經理出走、迷你基金產品較多等情況。
紅塔紅土基金二股東擬轉讓所持全部股權
近日,北京產權交易所網站顯示,北京市華遠集團擬出售所持的30.2419%紅塔紅土基金股權,即該集團所持的全部股權,轉讓時間為2023年5月15日至2024年5月6日,轉讓價格面議。
如若此次股權轉讓成功,北京市華遠集團將完全退出紅塔紅土基金的股東名單中。
紅塔紅土基金官網顯示,公司經證監會2012年5月10日核準,公募專戶資格同時獲批,并于2012年6月12日在深圳市正式注冊成立,是中國內地第72家基金管理公司。
紅塔紅土基金總部位于深圳,注冊資本為4.96億元人民幣,由3家股東單位出資設立,其中,紅塔證券出資比例為59.27%,北京市華遠集團出資比例為30.24%,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出資比例為10.49%。
據紅塔證券2022年年報顯示,受公司產品策略調整和生命周期迭代影響,紅塔紅土基金2022年管理規模下降。2022年,紅塔紅土基金新發公募基金3只,募集規模7.26億元。截至2022年年末,紅塔紅土基金管理公募基金18只,管理規模58.58億元,較年初減少36.92%。
2022年紅塔紅土基金出現自2016年以來首次經營虧損。紅塔證券2022年年報顯示,截至2022年末,紅塔紅土基金總資產8.56億元,凈資產6.07億元。2022年實現營業收入3665.98萬元,凈利潤虧損5039.60萬元。
目前,北京市華遠集團為紅塔紅土基金第二大股東,該集團創立于1983年,由北京市西城區國資委100%控股,旗下全資、控股及參股二級企業20余家(含上市公司3家),資產總額逾750億元。
此前,2022年12月,紅塔紅土基金第三大股東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在深圳聯合產權交易所公開掛牌轉讓其持有的紅塔紅土基金公司10.4839%股權,當時評估機構給出的估值約為1.2755億元。
中小公募頻現股權轉讓
紅塔紅土基金股權轉讓并非個案。券商中國記者整理公告發現,近年來公募基金股權頻頻遭轉讓,以中小公募基金居多。
北京產權交易所、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和深圳聯合產權交易所等公告顯示,半年來長安基金、民生加銀基金、諾安基金、上銀基金的股東方都曾掛牌轉讓股權。
2022年11月,長安基金6.67%的股權在北京產權交易所掛牌,轉讓底價顯示為3700萬元,轉讓方為公司股東兵器裝備集團財務。兵器裝備集團財務是長安基金第五大股東,此次轉讓的6.67%股權為其所持有的長安基金全部股份。
2022年12月,民生加銀基金股東三峽財務擬轉讓其持有的民生加銀基金6.67%股權,轉讓底價約為1.49億元,該股東多次轉讓民生加銀基金股權。據公開資料顯示,民生加銀基金成立于2008年,其股東分別為民生銀行、加拿大皇家銀行和三峽財務,持股比例分別為63.33%、30%、6.67%。值得關注的是,這已是三峽財務第三次掛牌轉讓。
今年1月,北京產權交易所披露諾安基金20%股權轉讓信息,諾安基金股東大恒科技擬以10.24億元的價格轉讓所持股權。據公開資料顯示,諾安基金成立于2003年12月,中國對外經濟貿易信托有限公司、深圳市捷隆投資有限公司和大恒科技分別持有諾安基金40%、40%和20%股權。
今年3月,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披露上海銀行擬轉讓上銀基金20%股權,轉讓價格為3.388億元。據公開資料顯示,上銀基金成立于2013年8月,注冊資本為3億元,其股東分別為上海銀行和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持股比例分別為90%、10%。上銀基金第二大股東中國機械工業集團也曾多次謀求轉讓,但目前并未轉讓成功。
行業馬太效應持續加劇
中小公募基金公司股東頻頻變動,多以財務投資為目的的非第一大股東居多。業內人士認為,基金公司股權轉讓是資本市場常見的市場化行為,一般不會對其運營造成太大影響,若是參與公司管理較多的大股東頻繁變動,則或對公司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深究中小公募基金公司股東頻頻變動背后原因,既有原始股東考慮股權變現、落袋為安的因素存在,也有公募基金行業競爭加劇、行業吸引力大不如前的因素。
近年來,在公募基金行業迅速發展的同時,資金和各種優質資源加速向頭部基金公司靠攏,行業馬太效應持續加劇。
不僅是股權變更,許多中小基金公司還存在管理規模不斷縮水、經營業績虧損、高管頻繁變動、知名基金經理出走、迷你基金產品較多等情況。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年末,公募基金前十名基金公司的管理規模合計達到10.54萬億元,占全市場總規模的四成,而管理規模低于1000億元的公募基金管理人多達100家,而這些公司的管理規模約有3萬億元,占全市場總規模僅一成。基金公司頭部效應越來越顯著,市場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
除了規模,基金公司的營收業績也在持續分化。據不完全統計的2022年基金公司財務數據顯示,多數中大型基金公司在2022年市場震蕩中給出了一份亮麗成績單,16家中大型部基金公司2022年凈利潤均在10億元以上。反觀中小型基金公司,逾10家公司陷入虧損狀態。
近年來,中小型基金公司的高管和旗下知名基金經理也頻繁變更。如近期離職的知名基金經理有高楠、湯戈、馮漢杰、陳金偉、何以廣、蔡宇濱等,上述基金經理無一例外地從中小公募基金公司去了中大型公募基金公司。
公募基金公司一位高管曾表示,公募基金是知識密集型行業,人才永遠是最寶貴的資源。隨著行業馬太效應不斷加劇,各家公募公司必將在投資、研究、金融科技、營銷服務人員等多條賽道開展更為激烈的人才競賽。中小基金公司想要突破發展困局,還是應回歸本源,發揮自身優勢,立足自身資源稟賦,走出特色、差異化發展之路。
近年來,公募基金行業也有不少中小型基金嘗試深耕一個方向,發揮自身稟賦,追求規模和業績能夠不斷增長。
如紅塔紅土基金第一大股東紅塔證券在2022年年報中表示,下一步紅塔紅土基金將加強產品投資研究、豐富產品類型、持續多渠道營銷,持續優化業務結構,實現資管業務的轉型發展。2023年,紅塔紅土基金將協同內外部資源形成合力,推進管理規模較快增長,同時加快打造精品投研團隊,打造特色產品和業績品牌,做大做強公募基金管理業務。
(文章來源:券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