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診師行業的興起 幫助很多害怕獨自看病人緩解“就診焦慮”
提前預約掛號、攙扶著患者陪護就診、陪同患者等待檢查、幫患者取送檢查報告、代辦入院手續……在人頭攢動的各大醫院里,有不少行色匆匆的人
提前預約掛號、攙扶著患者陪護就診、陪同患者等待檢查、幫患者取送檢查報告、代辦入院手續……在人頭攢動的各大醫院里,有不少行色匆匆的人扮演著這樣的角色,你以為做這些事的都是患者的親屬或朋友嗎?不是的,你可能想不到,這其中有一部分人,是職業陪診師。除了上述服務內容,他們還會替一些外地患者進行“代問診”。
近日,微博上一則“女子做全職陪診師月入可過萬”的熱搜引起了網友們的關注,話題達到了近168萬的閱讀量;小紅書上,以“陪診”為關鍵詞的筆記已超過10000篇;在天眼查以“陪診”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后的相關結果也達到了572條,淘寶、京東等平臺更是不乏提供陪診服務的店鋪,有的店鋪月銷量能達到上百單。那么,把陪人看病作為自己的職業,是一種什么體驗呢?
害怕生病,更怕獨自看病
陪診師緩解了他們的“就診焦慮”
對很多人而言,“怕生病”不僅僅是害怕面對疾病,光是要在摩肩接踵的醫院里排隊、走付費檢查流程就已經夠讓他們傷透腦筋。尤其是需要獨自就醫的患者,不僅要忍著身體的不適面對就醫過程中的各種問題,還要忍受來自精神上的焦慮、無助和孤獨感。網上流傳過一張“孤獨等級表”,其中“一個人去做手術”被排在最高等級,有經歷過的網友表示一個人在醫院手術的時候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痛苦,更有網友自嘲“因為只能一個人去手術,所以不敢生病”。于是,負責陪護患者就醫的職業陪診師就出現了。
今年已經62歲的田阿姨擔憂的不是生病,而是看病。醫院越來越大,自助設備也越來越智能,便利了不少患者的同時也讓田阿姨這樣的老年人愈發摸不著頭腦。掃場所碼、查看行程碼都要工作人員一步步指導,不熟悉就診流程,找不到就診科室,各個窗口前似乎望不到頭的隊伍,用不來醫院的智能化設備……田阿姨曾一度產生過“就醫焦慮”,抵觸去醫院看病,但女兒在外工作,老伴兒又行動不便,她不得不獨自一人去醫院。“有時候自助設備旁邊沒有志愿者指導操作,耽擱一會后面排隊的人就會開始著急,人家一催我也急,越急就越手忙腳亂。這種時候真的挺尷尬的,覺得耽誤了人家的時間,大家都在等你,很不好意思。”田阿姨感嘆,“孩子不在身邊,我們這些老年人看病沒個人陪著真的挺不方便的。”
同樣為看病心懷忐忑的還有從外地趕來杭州求醫的嚴女士。“我是外地趕過來的,別說醫院了,我對杭州也不是很了解。醫院還那么大,沒有人帶著真的找不到地兒,人生地不熟的很沒有安全感。”一想到要異地就醫嚴女士就很苦惱,“因為不清楚醫院的就診流程和病情,如果碰上熱門的檢查項目,等排到隊檢查完,往往就已經大半天過去了,報告得等到第二天才能拿,項目多的話一兩天時間根本不夠,這一來二去的,食宿方面的費用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一次偶然的機會,嚴女士在小紅書上看到陪診服務的介紹,這是她第一次了解到“陪診師”這個職業。“因為不了解這個職業,我也是懷著半信半疑的心態嘗試著約了一位陪診師,沒想到她經驗豐富,服務周到,考慮得也很周全,一直幫我跑上跑下的,我什么都不用操心,有她帶著我就沒那么慌了。”嚴女士告訴記者,那天的就診經歷是她最輕松的一次,下個月復查的陪診服務她也已經預約好了。
陪診服務并非簡單的排隊跑腿
月入過萬?根據服務內容進行收費
倪先生是杭州樂晨陪診服務工作室的創始人,最初因為一個很偶然的機會開始從事這個職業,工作室成立一年多以來,團隊規模也發展到了30余人,其中專門負責陪診服務的成員有20人左右,都是有醫療等相關護理經驗的,并且團隊定期會進行相關專業培訓。除了通過自媒體宣傳,也有不少老客戶會主動介紹新客戶來預約陪診服務。
“陪診服務大致可以分為診前、診中以及診后三個階段。就診前我們會咨詢客戶的意向醫院、科室,提前幫客戶掛號,初步了解客戶的病情并進行分析,如果客戶的病情不適合其意向醫院和科室,我們也會提供參考性意見。除此之外我們也會提醒客戶檢查前的相關注意事項。就診期間,除了全程陪診,我們還會記錄醫生的病情診斷和醫囑,提供給客戶或者家屬。就診結束后主要是提醒客戶按時吃藥,過段時間還會了解客戶的健康情況。”倪先生告訴記者,有陪診需求的大部分是老年人,帶娃群體,行動不便的孕婦、骨折病人等。“很多子女在給老人家預約的時候就會讓我們以朋友的身份去陪他們看病。”
在網絡上,陪診師是一個“活少錢多”的職業,只要排排隊、跑跑腿就能“月入過萬”。可在倪先生看來,實際并非如此。他說,根據每個客戶的需求和服務內容不同,收費情況也有所差別。以工作室團隊為例,適用于外地客戶的代配藥、代預約檢查、代就診、代問診等服務內容按次收費100~200元不等;陪診服務中,基礎費用和時長費用部分一般100~300元不等,時長從客戶和陪診師見面開始算起,到分開結束。如果另外有其他服務內容,收費也會有所調整。
“目前我們團隊的接單量比較穩定,日均十單左右,一般工作日的接單量會比較高。如果沒有團隊,個人做的話,目前在杭州應該還達不到過萬,北京上海等城市是比較正常的。”
倪先生還表示,陪診并非網友想象中那么輕松。醫院看病要趕早,經常得早起到達醫院,有時候在醫院一待就是一整天;不僅要合理規劃客戶的檢查項目順序,節省時間提高檢查效率,還要及時對客戶進行心理疏導。“有的客戶對自己的病情有誤解,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治療態度消極的時候,我們就要及時對客戶進行開導,往往需要長時間的溝通才能緩解客戶的不安和焦慮。”
市場有需求,行業待規范
與團隊相比,個人陪診師在接單能力和安全保障方面稍顯遜色。倪先生告訴記者,杭州目前大部分還是以個人形式從事這一職業,以團隊形式專門提供陪診服務的仍是少數。“陪診師作為一種新興的職業,目前仍處于早期的發展階段,大眾對這個職業的認知不足、認可度不高,有的客戶下單前會再三確認,生怕被騙。”
信任難以建立的背后,是行業魚龍混雜、有待規范的現狀。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近幾年陪診師行業在全國各地發展起來,以杭州為例,至少有上千人在從事這一職業。但在為有需求人群提供就醫便利的同時,行業也需要進一步規范。“目前國內是沒有權威認證的陪診師資格證的,希望將來陪診師也能有自己的‘職業身份證’。”
記者還了解到,個人陪診師大多按時長收費,團隊的則會有不同的費用標準;個人陪診師的收費標準也并非統一,有全天收費388元的,也有按每小時50元收費的。沒有統一的收費標準,沒有明確界定的服務內容和職責,服務質量參差不齊,服務者的資質、信用是否可靠,這些問題不僅困擾著消費者,也讓陪診師感到頭疼。
此外,目前并沒有具體明確規定陪診師的職責范圍、準入門檻和相關資質,如果陪診過程中病人出現突發情況,如何進行責任劃分和承擔?一位個人陪診師告訴記者,為了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自己在提供陪診服務前會要求雙方簽署《陪診知情同意書》,明確責任歸屬,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倪先生也表示,團隊為了保證客戶和陪診師的安全,會購買保險等業務,雖然增加了成本,但這樣能更好地保障雙方的權益,病情相關的記錄都會及時銷毀,保護客戶的隱私。
杭州某三甲醫院的陳醫生表示,如果能夠規模化進行公司運營,在收費標準、準入門檻、資質要求、服務標準、職責明確等方面建立標準的行業規范,讓陪診師行業更規范化,也是一種病源引流,能夠有效連接起病人和相關專科的醫生,讓病人得到更好的醫療資源。
“大眾需要時間慢慢認識這個職業,也需要時間來認可,希望將來這個行業更正規化、更規范化,讓更多人的權益得到保障,幫助更多有需求的人解決‘孤獨就醫’的難處。”提到陪診師的未來發展,倪先生充滿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