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通道,好運侗鄉】湖南通道:以紅色為底色厚植愛國情懷
近年來,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以通道轉兵事件為依托,始終堅持以紅色為底色,以紅色通道,好運侗鄉為主題,結合生態綠、民俗古兩色旅游資源
近年來,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以通道轉兵事件為依托,始終堅持以紅色為底色,以“紅色通道,好運侗鄉”為主題,結合“生態綠、民俗古”兩色旅游資源,盤活文旅業態,讓古樸小城煥發出勃勃生機。五一假日,記者走進通道,感受這座紅色小城的文旅魅力。
帶活村民致富路
通道縣是一塊紅色沃土,紅色資源十分豐富。紅軍足跡遍布全縣11個鄉鎮,留下大小紀念設施、遺址遺跡33處,已納入各級文物保護的紀念設施10處,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
通道轉兵紀念地是通道縣最主要的紅色景區,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通道轉兵紀念地由通道轉兵主題陳列館、通道會議舊址恭城書院、紅軍街、東岳宮、寶慶會館等組成。在通道轉兵紀念地,游客可體驗舂軍糧、編草鞋、走長征路、吃紅軍餐,在學習和沉浸式體驗中厚植愛國情懷。
通道轉兵紀念館館長鄭湘介紹,通過發展紅色旅游產業,通道轉兵紀念地既為老百姓提供就業崗位,也帶動了周邊養殖、種植、餐飲、住宿發展。
在紀念館旁邊的怡然商品店,記者看到,帽子、紀念衫、杯子、筆記本等特色商品琳瑯滿目,“紀念衫是最受歡迎的產品,圖案可按照游客需求來制作,很多家庭游客買回去當親子裝,還有很多年輕情侶把它當情侶裝。”怡然商品店負責人張海介紹,“當初看好紅色旅游發展前景,在紀念館建設起來半年左右,我的店也開了起來,生意好的時候,年收入6萬元左右,夠一家老小生活。”
距離紀念館數百米遠的特色餐飲店“紅軍灶”,主打南瓜粥、紅米飯、野菜等“紅軍餐”,輔以本地菜。餐飲店負責人介紹,每年都會有大批游客前來體驗“紅軍餐”,生意火爆時,年收入有10萬元左右。
帶火文旅新業態
距離通道轉兵紀念地僅1小時車程的芋頭古侗寨景區,深挖“一盞馬燈”紅色故事內涵,力促“古色”“紅色”融合,帶動了村內民宿、餐飲、文創產業的發展,為村民提供了司機、講解員等就業崗位。
據介紹,景區內餐飲店“古道農家灣”以侗族特色合攏宴為主打,旺季時一天接待游客量有一兩百人次,店內一年純利潤達到10萬元以上;民宿“侗鄉秘境”共11間客房,一年純利潤也超10萬元。目前景區內推出的手機殼、冰箱貼等系列文創產品,也深受游客歡迎。
芋頭古侗寨旅游景區通道丹霞旅游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方旭介紹,芋頭古侗寨的游客中,80%以上為研學團隊。游客來這里重走長征路,聆聽紅軍和侗鄉人民之間的故事,感悟紅色精神,還能參觀侗族非遺文化館,了解侗族文化。
為了建好通道紅色旅游目的地,通道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紅色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全力發展以通道轉兵紀念地為主的全域紅色旅游。同時,以紅色文化為主線,結合生態資源和民俗資源,打造集文化體驗、山水休閑、生態康養、農業體驗等為一體的復合型侗文化特色旅游綜合體。
通道侗族自治縣副縣長楊曉黎介紹,近年來,通道縣累計投入10億余元進行紅色文旅開發建設,建成了國家紅色旅游經典景區1處、省級重點紅色景區3處,完成了恭城書院、寶慶會館、白衣觀等紅色文物單體的修繕保護工程,建成通道轉兵紀念地、蘇維埃政權所在地皇都侗文化村等景區,舉辦紅軍長征在湖南研討會、長征火炬傳遞、紅色教育培訓研討會等活動,打響了紅色文化品牌,使“通道轉兵”知名度、影響力迅速提升。
通道縣還挖掘了“重走長征路”紅色旅游產品,策劃通道轉兵紀念館—兵書閣—文星橋—曬口庫區旅游環線和侗寨民俗風情體驗、農耕體驗等深度互動項目,并積極開發研學產品,同時拓展康養、農耕、科考探險等新業態。
帶來發展新愿景
疫情給通道旅游帶來了很大的沖擊,但通道旅游人依舊滿懷憧憬,積極蓄能,為疫情后游客到來做好準備。
通道轉兵紀念館每周安排培訓,請專家為講解員授課,加強講解員隊伍建設,并且計劃今年在文創產品上進行重點突破;芋頭古侗寨景區結合本地民俗,正在研發小馬燈系列伴手禮;通道丹霞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積極開展業務培訓,進行景區內文旅業態的基礎設施建設。
通道侗族自治縣文旅廣體局局長吳立介紹,通道縣按照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通道段)建設方案,積極打造“一區三帶”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空間布局,目前啟動了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通道段)縣溪紅色旅游開發項目建設,正在積極推進通道轉兵紅色文化研學中心建設。
楊曉黎表示,下一階段,通道將致力于打造全國知名紅色研學和黨性教育基地縣,挖掘更多當年紅軍和百姓之間的故事,科學編制紅色研學和黨性教育課程,并結合長征文化建設自駕車房車營地、露營基地,完善相關基礎設施;同時以紅色研學為主線,拓展寫生、農耕研學、勞動研學和大學生畢業實踐等項目,科學布局,豐富文旅業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