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狠狠色婷婷久久综合_精品国际久久久久999波多野_国产成人综合久久免费导航_国产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不卡

每日簡訊:網絡測評產業鏈:“打假號”給錢就能夸,單條報價最高數十萬

網絡測評產業鏈:“打假號”給錢就能夸,單條報價最高數十萬,打假,小秋

中新經緯6月18日電 (常濤)“這樣的商家我必須曝光你!咱們先看視頻……”在各類社交平臺上,你一定刷到過類似的視頻。不過,如果你有耐心看完,你就會發現,視頻后面的內容實際上是推廣某個商品,甚至視頻下方還會掛上商品鏈接,以便消費者直接下單。

發布這類視頻的賬號通常以“XX測評”“XX打假”命名。然而,它們中部分打著“第三方”“中立”測評的旗號,實際上干的卻是營銷的生意,且背后已形成成熟的產業鏈。而如何規范“第三方測評”,也考驗著監管者的智慧。

名義“打假”,實為賣貨


【資料圖】

“老板,需要測評拉人氣嗎?我們能幫你提升流量。”近日,開大閘蟹網店的小秋收到一條私信,對方稱他們團隊是專業做測評號的,有豐富的測評號和打假號資源,可以從第三方角度幫商家宣傳產品,提高轉化率。

小秋告訴中新經緯,她此前多次收到了此類內容的私信。

當前,網絡測評在各類社交平臺上頗受歡迎,也吸引了眾多博主“入局”。據中消協3月發布的《“第三方測評”對消費者權益影響調查報告》數據顯示,近八成消費者會在購物前觀看“第三方測評”。

不過,部分看似中立的“第三方測評”,實際上做的卻是賣貨、廣告營銷的生意,以測評之名行帶貨之實。而有些號稱“第三方打假”的賬號,實際上也是“假打假、真廣告”。

中新經緯以某品牌家用小電器經銷商的名義咨詢某MCN機構,一位工作人員介紹,他們有豐富的測評賬號資源,可以從第三方的角度幫產品做宣傳。“我們的達人資源分布在各個平臺,無論是想做短視頻還是圖文都可以。”

上述工作人員表示,目前網絡測評已經比較成熟,一種是直接測評,介紹商品加上一些實際使用體驗,最后得出結論“可下單”。還有一種形式是以“打假”的名義,看似是幫消費者排雷,實際上是夸某產品,引導消費者下單。

小秋也向中新經緯表示,曾有專門做測評號的團隊勸她“測評”和“打假”各做一條,“為了看起來更加客觀”。

而具體測評中講什么內容,上述工作人員表示,“這個完全由品牌方來定”。至于品牌方提供的內容中是否存在夸大甚至虛假內容,則不在測評號的考慮范圍內了。

單條報價最高幾十萬元

小秋之所以拒絕了數家測評團隊,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價格太高”。“最便宜也要幾千元一條,我這種小店無力承擔。”小秋說。

中新經緯以想在某短視頻平臺尋求測評合作的名義,咨詢了上述MCN機構。據該機構提供的一份報價表顯示,以粉絲數量為依據,各測評賬號報價從幾千元到幾萬元不等。例如一個粉絲量4.3萬的測評賬號,21秒至60秒內容報價1800元,而另一個495萬粉絲的賬號,21秒至60秒內容報價則高達3.39萬元。

上述工作人員還表示,有一些千萬級別的網紅甚至一些明星,也會做測評內容,“不過他們報價比較高,要求也很多,基本得按照他們的風格來。最近一兩個月價格,千萬粉絲級別的網紅單條報價50萬元左右,明星報價單條報價差不多70萬元左右。”

而上述這些付費測評在難保公正性的同時,也讓本應中立、專業的測評,變成了夸大宣傳甚至虛假營銷的渠道。

中消協的報告顯示,55.7%的“第三方測評”涉嫌存在商測一體的模式,難保公正性。

中消協近來對12個網絡平臺350個賬號作品開展的體驗式調查結果顯示,93.1%的“第三方測評”涉嫌存在測評標準類問題;35.7%的“第三方測評”存在涉嫌虛假測評類問題等。

監管難題

在律師看來,付費測評涉嫌侵犯消費者權益。

北京中銀律師事務所知識產權部副主任、合伙人張菲菲律師接受中新經緯采訪時表示,“第三方”測評賬號穿著“測評”的外衣,以“體驗者”的身份及所謂的中立角度對商品或服務進行不實的、主觀性的虛假測評,其本質是推廣、銷售商品或服務,即為品牌打廣告或帶貨,并在背后接受被推廣品牌的費用或銷售提成,涉嫌侵害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和公平交易權。

目前,對于“第三方測評”存在一定的監管難題。首先,除了那些掛商品鏈接的測評內容很容易辨別出是推廣營銷外,用戶難以辨別出哪些是付費測評,哪些是專業中立測評。再者,有些博主的專業測評內容可能與日常分享較為相似,分辨和界定難度較高。

針對“第三方測評”領域出現的亂象,不少部門出臺有針對性的舉措,持續加大監督整治力度。5月1日起施行的《互聯網廣告管理辦法》,細化了軟文廣告、含有鏈接的互聯網廣告、利用互聯網直播發布廣告等重點領域的廣告監管規則,明確通過知識介紹、體驗分享、消費測評等形式推銷商品或者服務,并附加購物鏈接等購買方式的,廣告發布者應當顯著標明“廣告”。

張菲菲建議,平臺要加大對這類賬號的內容審核力度,設置“第三方測評”標簽,并建立互聯網投訴舉報機制,對不客觀、不公立的測評內容予以快速處理。對消費者而言,在選購商品的時候,要貨比三家,不要盲目跟風,對沒有資質的第三方測評機構要保留質疑能力。(更多報道線索,請聯系本文作者常濤:changtao@chinanews.com.cn)(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李中元 羅琨

【編輯:董文博】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