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觀速訊丨三僚麒麟堂:有福之人有三寡:寡言,寡欲,寡行!
常言道:“月有陰晴圓缺,人有禍福旦夕。”人的一生,不會一直順風順水
常言道:“月有陰晴圓缺,人有禍福旦夕。”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人的一生,不會一直順風順水,難免出現磕磕絆絆、不如意之事,就像月亮一樣時圓時缺。
“缺”不代表失敗,“滿”不一定就是幸福。
老話說:“有福之人有三寡,越寡越有福。”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具體說的是哪“三寡”?
一、寡言
俗話說:“言多必失,禍從口出。”
要想避免禍從口出,就要做到寡言,寡言不是木訥,更不是傻,而是一種為人處世的大智慧。
曾國藩說:“寡言者可以杜忌,寡言養氣。”
寡言,可以杜絕他人忌恨,可以滋養身心,為人處世,要小心謹慎,不能留給他人太多把柄;而把柄的最主要表現形式就是自己曾經說過的話,所以寡言是一種最好的明哲保身方法。
特別是自己混得好了,有了一定成績后,更要謹言慎行,少說話,避免他人眼紅和在背后對你使絆子,畢竟小人難防,低調為上。
曾國藩在寫給九弟曾國荃的家書中說道:“兇德致敗者約有二端,曰長傲,曰多言。”
多言是一種容易招致禍患的兇德,和驕傲、懶惰等惡習一樣是該被努力戒除的,多言還是一種驕傲、浮躁的表現,給人一種不務實的感覺,所以曾國藩會說“討人嫌離不得個驕字”。
鬼谷子也說:“言多必有數短之處。”
說話多了一定會有失誤,而小的失誤就會導致更多的失敗,可謂是“千里之堤毀于蟻穴”。
為了避免招致禍患、功虧一簣,我們一定要養成寡言的好習慣,寡言之人,必定是聰明的人,他們知道,該閉嘴時閉嘴,不與爛人爭辯,不惹事生非;
不與爛事糾纏,減少了不必要的矛盾和沖突,避開了麻煩、保護了自己,寡言之人,謹慎少言、三思而后言,遠離災禍、福報自來。
二、寡欲
《史記》中講:“君子寡欲,則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
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貪欲就不被外物役使,可以走正直的路;沒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貪欲就能約束自己,節約費用,避免犯罪,使家室富裕,寡欲,并不是直接讓你無欲無求、沒有任何想法,而是不要貪求無度、利令智昏。
人要生存必須有物質做基礎,但物質的索取必須有一個度,追求太多就如同生命沉重的負荷,讓人覺得很累。
科學家認為,淡泊名利的人,知足常樂,健康長壽。
因為個人欲望不多,不在世俗中隨波逐流、不為爭名奪利而苦惱,所以化解了心理危機。
寡欲,說的是要做到內心清凈、節制嗜欲,頭腦里沒有非分之欲、邪惡之欲、有悖于法律與道德之欲。
古人講:“寡欲者,其志潔;多欲者,其心貪也。”
寡欲之人,不僅對自己的生活享受要求較少,清貧樸素,而且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崇尚精神上的富有。
道德高尚,是心理健康的基礎;精神富有,是心理養生的重要因素。
孔子說得好:“大德必得其壽。”
物質上的清貧,可以擁有精神之樂;欲望上的清貧,可以舍去煩惱之苦。
寡欲之人,無怨無悔、無憂無慮,自得其樂、長壽多福。
三、寡行
《菜根譚》有云:“處世不必邀功,無過便是功;與人不求感德,無怨便是德。”
靜心想想,很多時候是不是會有這樣的情況出現,你為別人做了很多事,只要一件事沒做好,別人就會責怪你,和言語一樣,行為也是容易急中出錯,做得越多、錯得就越多。
多做不如少做,少做不如好做,無過便是功,無怨便是德,一個人不論能力高低、人品好壞,如果每件事都能有條不紊地進行,那么失誤的概率就會變小,也會少犯錯、少后悔。
縱觀古今,很多人成在行為做事,敗也在行為做事,其中緣由就是不懂得藏而不露的道理。
西漢時期,有個將軍叫灌夫,能文能武,才華橫溢,他對沒有多少才華的丞相田蚡很不服。
由于一次田蚡的不守信用,灌夫竟然上門去指責大罵田蚡,結果田蚡懷恨在心。
在后來的一場賓客聚會當中被田蚡以不敬罪治罪,因為自己的魯莽行事,灌夫白白丟了性命,讓人唏噓感慨。
《周易》里說:“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
君子有卓越的才能卻不到處炫耀,而是在必要的時刻把才能施展出來,如果不想讓別人看透自己,那就需要學會藏拙,藏拙,并不是偽裝,而是懂得等待時機、利用時機。
李嘉誠也曾在自傳中評價自己,說自己只是一個平凡的人,之所以取得了一些成就,是自己懂得“獻丑不如藏拙”。
曾國藩也說:“寡行者可以藏拙。”
寡行,就是行動不要魯莽,做什么都要事先謀劃好、有備而行,盲目亂干,只能是多干多錯,因此不如藏拙、少干少錯,以免出乖露丑,寡行之人,藏鋒守拙、待時而動,行必有果、福報最多。
《孟子》里講:“禍褔無不自己求之者。”
福禍無不是自己的所行而得來的,種一善因,得之善果,反之亦然,皆是自己所求所得,想要離禍得福,就要明白:寡言,則少惹禍患,吉無不利;
寡欲,則心凈心清,福壽綿延;寡行,則大巧若拙,無事不成,人這輩子,唯有學會這“三寡”,守口守心、行善積德,方能越寡越有福,人生之路,道阻且長,愿君越活越寡,做個有福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