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6月開始 雪糕產品的銷售就較去年同期增長了10倍
黃色的大門緩緩打開,一股白色的冷氣撲面而來……我倒吸了一口冷氣。這是我一個南方人除了偶爾從冰箱冷凍柜存取東西之外,所經歷過的最低溫
黃色的大門緩緩打開,一股白色的冷氣撲面而來……我倒吸了一口冷氣。這是我一個南方人除了偶爾從冰箱冷凍柜存取東西之外,所經歷過的最低溫度。
手機顯示此時杭州氣溫是40℃,一門之隔,溫度驟降到了-18℃。一進一出,相差五六十攝氏度。此時,我能想到的一個詞是:冰火兩重天。
五六斤重的棉衣褲一穿就是一天
待上20多分鐘睫毛和頭發會結冰
40℃的高溫天氣里,在冷庫工作的人,大概才能體會“冰火兩重天”的真正含義。張阿龍和張云輝便是其中兩位。
在-18℃的冷凍庫里看到張阿龍時,他全身套著厚厚的棉衣棉褲,戴著防凍手套,推著小推車穿梭在貨架之間。
張阿龍是天貓超市杭州冷鏈中心的揀選員,這是天貓超市在浙江的首個冷鏈中心。
他每天的任務,是根據平臺派發到手持終端上的訂單,從貨架上一一揀選好商品,然后送到隔壁包裝區打包,并在第一時間送至快遞員的手里。
白天的杭州,三四十攝氏度的高溫,冷凍庫里卻是恒溫的-18℃,相當于冰箱冷凍柜的溫度。身邊常常有朋友羨慕張阿龍的工作,不過只有他和同事們知道這份工作的辛苦。
張阿龍以前是一名電焊工,工作溫度在50℃左右,常常汗流浹背。因為熱怕了,所以他選擇了冷凍庫的工作。
五六斤重的棉衣棉褲套在身上,讓張阿龍顯得有一點笨拙。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比老家河南冬天穿的棉衣還要厚一些。
雖然穿得足夠厚實,但只要在冷凍庫里待上20多分鐘,他的睫毛和頭發就會開始結冰。
第一次見到這么多雪糕
從沒體驗過這么低的溫度
張阿龍揀選好的訂單,會被及時送到包裝區。而1993年生的孫云輝,就在冷鏈中心的冷藏區負責打包。
這個6月開始試運營的冷鏈中心,總面積有4000多平方米。倉儲部分為冷凍庫和冷藏區,冷凍庫的溫度保持在-18℃,冷藏區則在0-5℃。每天,有100多種雪糕以及各種冷凍冷藏食品,經過揀選、包裝,被第一時間配送到消費者手里。
孫云輝說,以前一直在老家江蘇宿遷的常溫倉里工作,今年被調到杭州的冷鏈中心,這也是他人生中第一次見到這么多雪糕。
特別是這個夏天,天貓超市推出全場雪糕5折、滿199減100元,以及3元以下平價雪糕的促銷,從6月開始,這類產品的銷售就較去年同期增長了10倍。而這種變化,孫云輝從每天經手的包裝里就可以明顯感受到:“有時候一個訂單里,雪糕占到了5成。”
比第一次看到這么多雪糕更讓孫云輝和同事們“興奮”的是,這也是大多數同事人生經歷過的最低溫度。
孫云輝說:“除了東北人,幾乎沒有人經歷過-18℃這樣的低溫。”
雖然冷藏區的溫度比隔壁冷凍庫要高得多,但孫云輝和同事們也經歷了很長的時間適應。特別是最近杭州的高溫天氣,每天下班后從工作環境切換到室外,他的身體會有明顯不適。“不過最近已經慢慢適應了。”
每天比平時多接10單左右
出門前灌好兩大瓶1.5升礦泉水
對于最近雪糕冰品的吃香,外賣小哥們同樣深有體會。朱明李就是其中之一。這段時間,他送得最多的就是冷飲,還有大家批發的雪糕。
1999年出生的朱明李是安徽六安人,來杭州送外賣3年多時間,現在還是餓了么優選小隊長,帶著40多個兄弟一起奮斗。西溪銀泰一帶是他們的據點,日常跑單范圍集中在西湖區和余杭區。
“天氣越熱,點外賣的人越多,所以這幾天,我每天的單量比平時多10單左右,一周差不多能送350單。但我不是我們隊里最厲害的,比我還勤快的騎手,一周能送400多單呢。”朱明李說,他每天早上10點開始接單,一直忙到午高峰結束,下午2點左右吃個飯,休息一小會兒,3點開始繼續接單到晚上8點收工。
高溫天里送外賣,朱明李全副武裝,帽子、冰袖都要戴好,出門前還要提前灌好兩大瓶1.5升的礦泉水。“天太熱,一定要及時補充水分,不然很容易中暑。另外,中午的電瓶車真的很燙,我一般會給電瓶車做好遮陽,能稍微好點。”
一個月能多拿一兩千元
平臺和社會各界還有各種補貼保障
單量多了,賺得就多,而且高溫天送外賣還有額外補助。“今年我們的夏季配送補貼也比往常高,一個月能多拿1000-2000元。”朱明李透露。
另外,平臺時不時會有一些福利活動。朱明李點開手機:“你看,最近我們線上有個藍騎士夏季福利活動,逢7領紅包,拼搏有回報。”遇到有7的日子就可以搶,他剛搶了一個15元的券,買了兩瓶脈動只花了8毛錢。
前兩天,因為每天買一噸西瓜給員工降溫解暑,菜鳥嘉興倉“炫”瓜沖上了熱搜,被網友們送了個“西瓜殺手”稱號。餓了么站點也為騎手們準備了冰涼貼、清涼油等各類降暑用品。作為小隊長,朱明李同樣時不時會給隊員們安排西瓜、冷飲等福利。
社會各界也一直在關注這些戶外工作者。“杭州街上有很多愛心商戶,可以讓我們休息一下。有些地方還提供免費飲品、手機充電等服務。”朱明李說,這些愛心驛站不光光面向外賣小哥,快遞員以及其他戶外工作者也都可以進去納涼、歇腳,讓大家在高溫天里沖鋒時能夠有一些保障。
記者 沈積慧 劉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