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粒種子到統防統治 錢塘江邊的田保姆是這樣煉成的
初夏的田野上,一行行整齊的早稻秧苗已種在水田里。錢塘江邊一處育秧基地里,59歲的種糧大戶許傳富正和幾位青年一起,查看蒸汽棚里稻種的發
初夏的田野上,一行行整齊的早稻秧苗已種在水田里。錢塘江邊一處育秧基地里,59歲的種糧大戶許傳富正和幾位青年一起,查看蒸汽棚里稻種的發芽狀況和育苗棚里晚稻秧苗的生長情況。
許傳富有著數十年的種田經驗,幾年前曾因秧苗染上惡苗病而損失了十幾萬元,“雖說種田看天吃飯,但技術也要年年更新。”他說,“現在的新工具越來越多,越來越高科技,我們很多時候都感覺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越來越需要依靠專業部門的技術顧問,有了他們提供的技術保障,我就能更加安心、省心。”
許傳富依賴的技術顧問正是他身邊的這幫80后、90后青年,他們是蕭山農業生產資料有限公司為農服務部的員工。在當地農民口中,他們是“田保姆”,帶著新技術扎根田間地頭,幫助農戶增產增效,奔“共富”之路。如今,越來越多像許傳富這樣的種田“老師傅”,也樂意讓這幫年輕人做他們的“技術指導”。
從一粒種子到統防統治
錢塘江邊大片機械化種植的農田,堪稱現代農業的一個縮影。為農服務部負責人溫先禮他們發現,隨著土地流轉和“非糧化”整治的推進,糧食的規模化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種植戶對于農業服務的需求不再局限于簡單的農資產品供應,而是已延伸到糧食生產全過程的配套服務。為此,農資公司在年初成立了為農服務部,調來各類技術“田保姆”11人,其中90后員工7人,將原先分散的服務集約化,為農戶提供包括種子供應、農作物病蟲害解決方案、統防統治、無人機飛防服務、農業技術指導服務、試驗示范調查等在內的全鏈條服務。
隨著糧食種植面積不斷擴大,保障優良的種子供應成了服務的第一個重要任務。團隊95后青年卜熠負責配送種子,他說:“希望我送出去的每一粒種子,都能給農戶帶來豐收。”為了給蕭山和錢塘區的種糧大戶提供優質的糧油種子,除了給大家做好配送工作,卜熠還要努力向江浙兩地的種子公司“討”優質新品種的種子。今年,這支服務團隊配送油菜種子7000公斤、小麥種子70萬公斤、水稻種子21萬公斤,總計服務面積20萬畝。
有了種子,隨后是栽培管理,浸種、育秧、除草、病蟲防治……每個環節的技術服務都要跟上。對于為農服務部的沈曉林、富江良、王力超來說,這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候。召開現場觀摩會、新產品推薦會,藥水浸種防病,稻田除草,晚稻病蟲防治……只要農戶承包地上種了莊稼,他們就沒有閑下來的時候。從錢塘江圍墾的廣袤平原到蕭山南片山區,基本上每一塊田都留下了他們的腳印。為了預測病蟲害發生趨勢,及時給農戶提供準確、有效的防治解決方案,他們不畏酷暑奔波于田間,調查稻飛虱、卷葉螟、二化螟、紋枯病的發病情況,泥巴卷滿褲腿、汗水濕透衣背。
無人機“以一當十”蟲口奪糧
去年9月,蕭山農資公司為農服務部添置了5臺植保無人機,啟動為區內種糧大戶開展飛防服務。
“通過手機設置無人機飛行軌跡和施藥量,飛機就能自動工作。” “飛手”金澤霖一邊操作無人機,一邊自豪地說,“今年,無人機已經為小麥田施藥11000畝,施肥3600畝。辛苦是辛苦一點,但是每天可以給農戶防治400-500畝地,相當于10個工人的日工作量,我也挺開心的。”
通過采訪我們了解到,無人機防治其實并沒有旁人想象中那樣輕松簡單。遇到高溫、大風、下雨天氣,無人機無法做到高效作業,金澤霖、沈飛楊、朱獻凱三位飛手就要調整作業時間。如高溫時節,他們就會凌晨4點多出門作業,中間時間避開高溫,晚上作業到8點才結束。晚稻的作業時間,更要從下午4點開始到第二天凌晨才結束。
這批為農服務的“田保姆”,平均年齡才30歲,平日在田間地頭,往往戴一頂草帽,穿一雙長筒雨鞋,看起來就是地道的農民。31歲的為農服務部部長沈良,本科學的是生物技術,碩士畢業于南京農業大學生物工程專業,如今已“務農”7年;指導植保技術的富江良,大學學的是植物保護專業;從事病蟲害防治的朱獻凱,學的是設施農業與裝備專業……幾年下來,憑著專業學識與勤勞肯干,他們得到了農戶的普遍信任。今年總計服務面積5萬余畝次,累計服務農戶200余戶。
在農田里摸爬滾打,辛苦毋庸諱言。忙完小麥收割和早稻種植,從6月起,他們要一天不落地忙到10月。炎熱的盛夏,為了避開中午的高溫,他們清晨5點多就得出門下田,忙到中午前回去,個個曬得皮膚黝黑。
這份職業或許并不光鮮,但小伙子們干得有滋有味。“農戶向我們學專業技術,我們向農戶學經驗,學勤懇勞作的態度。做農業,每一年都是挑戰。看到糧食豐收,得到農戶的認可,就很有成就感。”沈良說。
風吹過稻田,迎風搖曳的翠綠禾苗上,承載著農戶們豐收的期盼,還有“田保姆”們立足于大地的人生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