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題考自己”折射教學新思維
近日,武漢大學2017級人文科學實驗班的學生們迎來中國古代文學課的期末考試,在看到試卷的那一刻,學生們卻發生了騷動——這寫得滿滿的一張
近日,武漢大學2017級人文科學實驗班的學生們迎來“中國古代文學”課的期末考試,在看到“試卷”的那一刻,學生們卻發生了騷動——這寫得滿滿的一張紙不是試卷,只是出卷說明,另一張白紙才是真正的試卷,至于題目么,請學生現場自己出。
“自己出題自己考,喜歡什么考什么”,如此考試形式讓人眼前一亮。試卷必須包含10道填空題、4道名詞解釋題、4道簡答題、1道論述題,出題不能過于簡單,判卷時會酌情考慮難度系數……學生唯有知道答案,且對課程內容有整體性把握,才可能寫出有“水平”的考題,提出自己的獨立思維和獨特見解,拿到高分。新穎的考試形式不僅考出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也考驗了學生的綜合思維水平。尤其是對“中國古代文學”這類文科課程來說,靈活自由的考試方式,無疑是有益的探索。
考試形式創新的本質是教育思維的革新。不久前,廣東一所高校要求教師在考前不劃重點,以考出學生間的差距。縱觀當下,一些大學考試存在考題大而全、高分秘訣是死記硬背等問題,有時為了增加試卷難度,甚至出現不少偏題、怪題,不僅沒有達到考核學習效果的初衷,還讓很多學生感到無所適從。“為自己出題”打破了常規思路,一改“你問我答”的傳統考堂秩序,大大增加了考試靈活性,激活了學生思維,考驗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基本功,同時也為嚴肅的考堂增加了趣味性。
誠然,“自己考自己”有其毋庸置疑的優勢,但也應看到,如此考試同樣有它不可回避的短板。若學生不對課堂內容進行全面掌握,而在考前專攻一兩個知識點“備戰”考試,知識獲取難免會從“多而全”的極端,走向“少而細”的極端,未必能夠帶來學習效果質的提高。而就考試本身而言,考題的難度難以量化,完全由老師主觀判斷,考試公平性難以保證。此外,學生出題不同,試卷不一,老師的批卷難度、教學資源的消耗也會隨之增加。
任何考試方式的改革嘗試都是為了教學效果的提升。因此,我們不妨將武漢大學這場考試視作課程考核思維革新的一次“試水”,讓教師在與學生的思維碰撞和交互中,探索更受學生歡迎、更高效的考試形式;同時,也讓學生在角色轉換的過程中,跳出應試教育的框架,擺脫“臨陣磨槍”的心態,自主自覺地積累專業知識,提高綜合能力。若能從這場師生的良性互動中摸索出經驗,衍生出更多新穎、有效的考試和教學方式,促成教育思維的革新,其意義將遠遠超過這次考試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