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失禁近十年 旅游于她而言 是天方夜譚
國際尿控學會(ICS)將每年六月的最后一周定為世界尿失禁周,旨在提高公眾對尿失禁的認知,積極篩查、主動治療,盡早控制癥狀,解除疾病困擾
國際尿控學會(ICS)將每年六月的最后一周定為“世界尿失禁周”,旨在提高公眾對尿失禁的認知,積極篩查、主動治療,盡早控制癥狀,解除疾病困擾。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泌尿外科余燕嵐主任醫師表示,尿失禁、尿頻、尿急、尿不盡等一系列排尿障礙的發病率很高,一次劇烈的咳嗽、一個開懷大笑、不經意的搬重物過程,都可能引發尿褲子的尷尬,困擾著不少成年人,尤其是中老年女性群體。
“這些問題很少直接影響生命,但對患者的身心影響卻很大,為此生活質量大打折扣。”她表示,但很多患者對這些煩心事難以啟齒,會變得不愿意、不能外出,社交活動時沉默寡言,頻繁跑廁所,所以尿失禁也被稱為“社交癌”。
尿失禁近十年,旅游于她而言是天方夜譚
杭州的王女士今年50歲,是個被尿失禁困擾近10年的患者,形容這些年的生活,她用“黯淡無光”“生不如死”來形容。
在生育孩子后沒幾年,王女士就出現尿頻、尿急的癥狀,但她以為是產后都會有的癥狀,就沒有太放在心上。可是慢慢地癥狀變得越來越嚴重:無論白天還是黑夜,她開始頻繁地跑廁所;憋尿逐漸變成了非常困難的事情,即使一點點尿也覺得很急,甚至還會出現漏尿的情況。
“那時候每次出門心情都十分緊張,走到哪里第一件事情就是想著廁所在哪里,連水都不敢多喝,最后不得不穿著尿不濕出門,身上總有一股尿騷味,久而久之就變得郁郁寡歡,非常地絕望、連跳樓的心都有了。”在余燕嵐的診室,王女士回憶著這段生活,眼淚止不住地流。
針灸、打針、吃藥,試了很多種治療方法,最后都不了了之。“不斷嘗試,還是沒有效果,我還去看過心理醫生,都沒有效果。”王女士說,這些年她已經幾乎不出門了,旅游更是天方夜譚,這樣毫無質量的生活,她甚至不知道該不該繼續活下去。
經過檢查,余燕嵐診斷王女士為膀胱過度活動癥(OAB),是一種以尿急癥狀為特征的癥候群,常伴有尿頻和夜尿,可伴或不伴急迫性尿失禁。研究顯示,可能引發OAB癥狀的疾病有很多,如尿道盆底肌功能異常、膀胱出口梗阻、神經源性膀胱、壓力性尿失禁、逼尿肌收縮力受損(糖尿病,腦中風等)、男性生殖系統疾病(急慢性前列腺炎、腫瘤、膀胱結石等)等。
由于王女士的病程拖得太久,普通的療法已經起不到效果,于是余燕嵐建議她做骶神經調控療法。一期測試效果顯著,王女士迫不及待地進行了二期植入手術。“這不僅是治療了我的尿失禁,而是給了一個嶄新的生活。”
手術至今近一年余,王女士的排尿已與常人無異,她四處旅游,覺得自己重獲了輕松與自由。
尿失禁并非小事,了解與重視疾病很關鍵
據相關研究顯示,全球約20%的人正遭受不同程度的尿失禁困擾,且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尿失禁患者將越來越多。其中,女性尿失禁患病人群多于男性,成人女性尿失禁發生率更是高達25%~45%。
“中國女性尿失禁發生率為30.9%,但就診率卻不足一半。”余燕嵐表示,不把尿失禁當回事、不了解疾病,難以啟齒、羞于就醫是低就診率最主要的原因。有些老年人也將尿失禁當成正常現象,長期被“尿騷味”圍繞。
她認為,尿失禁屬于下尿路功能障礙的疾病癥狀,這類疾病雖不似癌癥一樣致命,但如不及時就診,會長久地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對患者的工作、生活、社交更是會造成極大的干擾。不但如此,下尿路問題還有可能進一步影響到上尿路——腎臟功能,繼而導致更嚴重的損害。
余燕嵐介紹,日常生活中,其實尿失禁有很多種類,包括壓力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充盈性尿失禁等。生育后的女性最多見的是壓力性尿失禁,老年男性最常見的是因為前列腺增生、尿潴留引起的充盈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是指有強烈的尿意,又不能由意志控制而尿液經尿道流出的癥狀。一般來說,日間排尿小于等于7次為正常,夜尿(指夜間,睡后到起床時間因尿意而覺醒排尿)正常情況下0-1次。而尿急是指一種突發、強烈,且很難被延遲的排尿欲望。頻繁夜尿的情況如果不引起重視,不僅是影響睡眠質量這么簡單,還加大了高血壓病、腦溢血等疾病的發病風險,年紀大的患者夜間上廁所很容易跌倒引發意外。
“世界尿失禁周”期間,余燕嵐也呼吁,尿失禁是一種疾病,而且可以被治愈,患者應摒棄關于該病的錯誤觀點,了解疾病,重視疾病,積極尋求科學的治療手段至關重要。